第一篇: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信息排查情况汇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出来寻找工作更加困难,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为了解掌握外来务工人员有关动态数据,统一有关部门数据上报口径,及时为领导决策参考提供基础信息,彻底摸清我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从xx年5月起,我市采取“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办法,以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地为依据,组织各乡镇(街道)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了地毯式排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排查情况:
1、人员数量:排查出外来务工人员(包括16周岁以下)共909348人,比去年底1017335人,减少了107987人,减少了20.87%;比三月份939064人,减少了129716人,减少了24.06%。其中,男320141人,占53.80%;女389107人,占46.20%;党员1090人,团员10973人;做证人数368073人,占89.92%;16周岁以下41275人,占10.08%。
2、来源情况:人员来源主要集中在安徽、贵州、四川等省份,其中安徽90773人,占22.18%;贵州81665人,占19.95%;四川46692人,占11.41%;湖南34994人,占8.55%;河南34993人,占8.55%;江西25666人,占6.27%;湖北24259人,占5.93%;江苏10318人,占2.52%;广西7588人,占1.85%;山东7444人,占1.82%;其他省(市)44956人,占10.97%。来源情况与历年基本一致。
3、出租房屋:共排查,全市有出租房共63539户,计251637间,其中空置56961间(这些在去年基本上是租出去的),空置率为22.64%。空置原因中确实无人租的54593间,占全部空置房的95.84%;由于价格太高租不出去的为661间,占1.16%;房东自己不想出租的1707间,占3.00%。
4、居住情况: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出租房的352390人,占全部的86.09%;居住在集中居住点、企业宿舍的46438人,占11.34%;居住工地的4686人,占1.14%;其他自己购买房屋、投亲靠友的5834人,占1.43%。
5、从业情况:外来务工人员中从事工业企业的274788人,占做证人员的74.66%;三产服务业41301人,占11.22%;农业5086人,占1.38%;自由职业35946人,占9.77%;无业10952人,占2.97%。无业人员中找不到工作的5466人,占49.91%;不想找工作(在家带子女,无法上班;经济状况较好,不用上班)的1030人,占9.40%;曾经找到工作因不满意而辞职的1137人,占10.38%;其他原因(主要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员,也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对象)的3319人,占30.31%。
6、就读状况:外来务工人员携带的子女在公立学校就读的19877人,占全部就读人员的65.50%;民工学校就读的10469人,占全部就读人员的34.50%。外口子女在公立学校就读率达到宁波要求的62%以上。
二、存在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按照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去年全市建立健全了三级工作网络,加强了机构与队伍建设,完善了制度体系,夯实了基层基础性工作,强化了各种服务举措。特别是综管员队伍得到充实,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外来务工人员的基础“三率”明显提高,如外来务工人员做证率由原来的7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多,有效地减少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的死角,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对外来务工人员信息的掌控面。但是从本次排摸的情况来看,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造成外来务工人员网上登记人数与本次排查情况相差较大。
1、机制体制尚不够完善。
一是由于外口信息网络登记平台未延伸到市、乡镇的外口工作系统,造成面上协调机构、实际工作部门和网络掌控机构之间的相互脱节,出现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未开展人工注销工作,仅靠网络自动注销(一年到期,自动注销)的办法,难以真正落实“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工作要求。
二是长期以来,实行外来务工人员人数与乡镇(街道)工作经费挂钩,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部分乡镇(街道)该注销的不注销,以增加外来务工人员人数。
三是各乡镇(街道)对综管员的考核注重于做证人数,没有把注销纳入考核范围,造成综管员“重登记,轻注销”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是由于客观原因,当前经济形势下,外来务工人员进出频繁,稳定性不够,来的来,去的去,甚至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现象较为普遍,使统计和注销等相关工作一时难以跟上。
2、信息采集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新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体制建立时间较短,有些工作还在进一步探索和摸索之中,市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相互间的沟通协调还不够,对乡镇(街道)督促指导还需进一步加强。3、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大多数乡镇(街道)领导比较重视,把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但仍有部分乡镇(街道)认识上还不到位,思想上还不够重视,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还不够彻底。部分单位专职从事外口工作的同志,对外口工作不够热爱,责任心不强,未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外口工作中来。
三、下步措施
1、继续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从硬件、软件等方面开展乡镇(街道)外来务工办、村(社区)工作站标准化建设活动,加强对从事外口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理念,使他们充满斗志和工作热情,尽职尽责、脚踏实地做好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2、开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按照省、宁波市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争取尽快建立覆盖全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信息数据库和到村级工作站的网上办公系统,实现外来务工人员信息的统一采集、统一录入、及时注销变更和资源共享。
3、完善财政经费核定办法。建立既相对稳定,又不影响乡镇(街道)积极性的财政外口经费核定机制,有效避免为多争取经费而一味追求外来务工人员数量的状况。
4、进一步健全制度和机制。完善乡镇(街道)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综管员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建立综管员工作业绩奖惩激励和人员进出机制、外来务工人员“人来做证、人走注销”的动态管理机制,近期具体做法:一是总结推广“验证”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及时性;二是建立定期的集中排查制度,进一步加强督查指导,逐步形成长效机制,推进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跃上新台阶。
第二篇: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信息排查情况汇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出来寻找工作更加困难,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为了解掌握外来务工人员有关动态数据,统一有关部门数据上报口径, ……此处隐藏7305个字……。子女教育了是他们花得比较多的一块.,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意识到文化程度影响就业。居住(10%),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环境一般比较差,通常是全家几口人挤在一个小平房里,各方面环境都比较差。只有约25%的家庭住在楼房的底楼。家庭用品及水电费(16%)。交通通讯(13%)。人情来往(4.8%)。医疗保健(1.8%左右),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不敢生病,也没有能力去享受保健。
每年他们能带回老家或积攒下来的钱约是4367元,占他们总收入的39.3%,可见他们大多有着勤俭节约的良好传统。
4.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保险率极低。除了用工单位不重视外,他们自身的投保意识也很薄弱。50户家庭中,工伤保险率(由单位出资)为36%左右,养老保险率仅为2%左右,而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几乎为零。(孩子的意外保险、住院保险较好,占总数85%左右)。 因为没有失业保险,所以他们在被单位辞退后只得换单位或是去新的地方寻找新的工作,70%左右的人都有二次工作的经历;因为没有医疗保险,93%以上被调查人说,得了病能忍就忍一忍,睡上一觉或是吃几片药片。只有实在忍不住或是大病才会上医院看病。
5.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觉得在生活状况变好的情况下,也觉得工作、家庭、子女带给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约87%的人认为自己精神压力比较大,约36%的人感到精神压力特别大。调查中得知,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都希望最终能回到家乡生活。他们希望家乡的经济也能快速发展,希望在家乡的生活状况也越来越好。
(二)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情况来看:
1.50户受访家庭共有孩子92个,其中独生子女11人,平均每户1.84个。92个孩子中,有9个孩子在老家接受教育或生活,占总数的10%左右;56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地公办小学就读,占总数的61%左右;11个外来务工人员子
女在本地公办中学就读,占总数的12%左右;2个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占总数的2%;还有14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未到入学年龄。100%的父母都希望让孩子在自己身边生活学习,但是受客观条件限制不得不让孩子留在老家。那些留在老家的孩子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
2.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全国各地来梧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从事的工作都是比较机械简单化的,如建筑工、技工等。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作为外出务工人员所受的教育程度有限,大多只是初中毕业,相当一部分连小学都没毕业,甚至还有几个从未接受过教育。于是,父母有限的文凭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制约了子女正常的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约35%左右的外来务工人员会经常关心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孩子的学习成绩。65%的人表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给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50%的表示由于受到工作时间地点的限制,无法给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10%的外来务工人员称从来不过问孩子的成绩。
3.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性,导致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流动性,每年孩子都有可能要转学。频繁地变换教学环境造成了孩子不能安定地学习。32%的孩子认为能比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68%的孩子认为变换教学环境让他们不能安心学习。在交谈中,孩子们对我说;“刚刚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老师、同学,爸爸妈妈就因为工作关系要带着我去别的地方,这对我们来说很不习惯,而且也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成绩。”
4.从笔者调查情况来看,外来务工人员的月收入在千元以上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却要负担好几个孩子的生活、教育支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子女的教育发展。90%左右的受访家庭给孩子配齐了必要的学习用品,30%左右的家庭会偶尔给孩子买一些课外书补充知识,不到5%的家庭会经常给购买课外书籍。本次调查对象中,外来务工人员急切
希望公办学校能取消借读费,因为每学期300元(实收200元,退还100元杂费)的借读费,这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5.从调查中笔者不难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精神生活缺乏。由于本次调查恰逢暑假,一部分孩子被送到老家与[祖辈同住,还有绝大部分与父母一起生活,只有一位来自重庆的孩子参加了青少年宫的写作特长班培训。近两个月,
陪伴孩子们的只有电视机。想要参加暑期假日活动或特长班培训,却因收费问题和交通问题望而兴叹。
一、初步结论
1、绝大多数务工人员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幸福感指数有所上升,但精神压力增加,他们希望生活、医疗、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在家乡的时候,生活水平仅达温饱,除了基本生活开支外很难再有余钱。出来务工以后,年收入增加,除去吃饭租房外
还能有一定的节余。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当地人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外来务工人员较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工作中容易受到歧视。
2.绝大多数人认为文化程度影响就业,所以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公办学校以学生人满为患不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身工作忙、时间长等原因,无法照顾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教育。
3.从总体上来说,和本地孩子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需要更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二、措施与建议
1.外来务工人员同样具有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居民一样具有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他们同样是生命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他们都希望子女入学接受教育,都希望将来老有所依,都需要医疗服务,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使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虽然这样会给当地的利益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对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验证,定性定量地考虑各种影响,设计出周全的政策。
2.社会关爱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
提高认识、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机制,打破地域界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比如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在当地进入公办学校入学,并给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进行经济补贴;适度发展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民办学校;增加政府投入,切实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免去义务教育阶
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杂费并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减免课本费、作用本费;提供社会力量办学,倡导政府机关、企事业、公民个人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捐资捐物。
本次调查由于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能相对客观地反映文圩镇上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及其子女的教育情况。
我真心希望他们也包括所有外来务工人员能融入到当地,能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能在工作生活中提升幸福感;也真心希望他们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用知识来改变他们的家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