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二世界史纲论文
15世纪以后,近代科学技术在欧洲兴起和随之发生的近代科技革命,是欧洲资本主义得以战胜封建主义并进行一扩张的关键性因素。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后,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和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16世纪,在欧洲的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相继发生了规模浩大的宗教改革,形成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制度宗教精神。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在欧洲和北美,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冲击,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总之,发生在14至17世纪的这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与当时正在萌动中的资本主义精神互为因果,它们事实上构成了资本主义得以发生发展的基石,并最终推动欧洲近代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我国也曾经走过资本主义道路,在孙中山当总统的时候就在提倡资本主义,我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并不适合一下子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华民国便是历史的一次实践。我国最终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由人们随心所欲的,而是由它所处的时代,有它的国际国内客观条件决定的。旧中国是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压在我国人民头上的不仅是帝国主义,而且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无论国际国内的环境,都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欧洲近代国家在相继爆发的革命中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为什么中国不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呢?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其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1)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资本积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中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2)中国的封建势力反对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封建思想根深蒂固。(3)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维护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没有在西方近代国家的影响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仅受国际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中国现在国情影响。
1、中国不能走资产阶级道路,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目标决定的。
2、中国不能走资产阶级道路,是因为我们不可能靠资本主义方式发展的。
3、中国不能走资产阶级道路,是因为这不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综合上述国际、国内的客观因素,中国是永远、也不可能走
向资本主义道路的,中国将会至始至终走好社会主义道路的。
第二篇:《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页开卷,却也能静下心来,目随笔走、意随页转、思绪纵横。每读到有见地处就会频濒点头,读到幽默、轻快处就会呵呵出笑,读到悲愤处就不忍继看,推书叹息。一路下来,看得时断时续,却也一以贯之,积少成多,终于篇末。看完回想,记不起、搞混杂的地方不少,于是重读,觉得确也有益愉快。
一、有感于叙史脉络清晰。《史纲》全书近80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史纲》以世纪分(请继续关注好 范文网wWw.)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公历纪年,每一个世纪又以十年为一个年代,避免了时间的分割和跳跃,使历史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脉络。作者将国家(王国)的兴衰更替,民族的分化融合,文化宗教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前后贯串在时间的主线上,使历史流畅,让读者对未知和已知的历史有一个新的了解和整体把握,让读者知始知终,使阅读流畅。我对达赖喇嘛怎么有如此大的影响感到不解。读了《史纲》后,我才知道原因。喇嘛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喇嘛是西藏语,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十三世纪时,喇嘛教主八思巴,被蒙古帝国加封为蒙古国师,喇嘛教与政治结合。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喇嘛教出现了马丁·路德一样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他有达赖
和班禅两位徒弟。他宣称达赖和班禅可以转世再生。宗喀巴逝世后达赖以大徒弟的身份继承为喇嘛教教主,班禅以第二徒弟的身份充当副教主。后来一个汗王将后藏土地献给达赖喇嘛,达赖则要班禅到后藏传播黄教。达赖主持喇嘛教,成为西藏政治三巨头之一。从喇嘛教立教时间、传播地域、达赖的教主地位和主教时间上,我知道达赖喇嘛影响大是有原因的。
二、有感于作者的敏锐。作者在叙史的同时,对历史分析不乏精到之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瓶颈危机。作者这样写到:任何王朝,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能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发生瓶颈危机,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还没有养成效忠的心理惯性作用。新政权就好像一个刚刚砌好的新砖墙,水泥还没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动都会使它倒塌。一旦统治者不孚众望,或贪污腐败,或发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内哄之类,都是引发震动的炸药。不孚众望往往使掌握军权的将领们兴起取而代之的欲望。贪污腐败则完全背叛了建国时的政治号召,跟当初赖以成功的群众脱节。外患内哄之类的伤害,更为明显。虽然瓶颈危机发生的原因有待商榷,但历史佐证了作者关于瓶颈危机的说法。像隋朝、元朝第二代国君未处理好瓶劲危机,国家即行灭亡,而汉朝、唐朝虽出现七国之乱、玄武门之变的瓶劲危机,但当权者处理得好,通过了瓶劲,两个王朝就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和发
展。作者对汉字的凝聚力,对汉字在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中的作用,也有独到的认识。
三、有感于作者的批判精神。《史纲》的历史观以“人”为中心,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如《丑陋的中国人》一样,作者以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他赞扬孔子,说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认为他的教育精神可贵而且成功,他的言论是中国最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他批评儒家学派提倡礼教特别是丧礼,推崇复古,进而保守拒绝改变,如祖宗成法不可变等等。他批评道学压制人性、压制灵性,“存天理,灭人欲”,批评道学家对于牺牲别人生命或幸福的事,无不十分慷慨激昂。他将门第世家、豪族比作寄生集团。他说宦官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可耻的产物之一。他批评统治者的残暴、腐败,不惜民力、不恤民情。杨广死后作者来了个反讽。他(杨广)的故事使人想到《伊索寓言》。一个农夫牵着一匹驴子 ……此处隐藏2321个字……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识服从神。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
当我读完“苏格拉底”这一章节,我被苏格拉底以及他的思想折服了。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纲要之外来侵略与民族抗争的读后感
“外来侵略与民族抗争”之中国革命
与中国共产党(节选)
——“中国近代史纲要”阅读文献汇编与导读 中国近代遭受了100多年的外来侵略,也进行了100多年的民族抗争,我惊呼于中国顽强的毅力,在如此内外交困、满目疮痍的境地下竟能屹立100多年之久而不覆灭,最后存活下来并逐渐恢复、成长、壮大!有压迫就有反抗。有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7年的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5年日俄在中国领土上的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就有从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到清朝爱国官兵的反抗、从广东三元里人民抗英到沿海人民抗击侵略的反抗、从西藏军民抗英到台湾人民反割台的反抗、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的反抗、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反抗、从抗击日本侵略的?九一八?事变到全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的反抗。支撑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四分五裂状态下?站起来?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将我们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读了本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后,我深刻理解到中国百年来的革命运动的对象、任务、动力以及性质都是在摸清中国当时现状的情况下?对症下药?的,都是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的。正如毛泽东在其?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所说:?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中国革命是在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进行的。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国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了,它们从封建社会脱胎而来,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一部分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前身。因而,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化就显而易见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在内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在外受到帝国主义剥削,它们二者竟还结合起来采用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
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订立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经商、办学传教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等等残酷行为,加之中国内部封建主义的压迫,造成了中国东西、城乡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极端不平衡,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也是世界所少见的。
因此,在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之下,中国革命确立了其革命对象、革命任务,明确了其革命动力、革命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就是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还有在一定时期内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派。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中国革命的动力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力量,主要有以下几个阶级和群体:一是地主阶级内除了投降派和保守派以外的,还有抗日积极性的中小地主出身的开明绅士即带有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的地主们;二是资产阶级中带有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中就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参加当前的反帝国主义战线的买办阶级和需联合抗日的顽固派,民族资产阶级中就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
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革命的阶级;三是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四是约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五是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封建势力压迫的无产阶级;六是需要改造的无正当谋生途径、缺乏建设性的游民。其中,无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和时代特征,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而这场革命的领导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革命方针、方法与形式斗争策略等。
仍是那句话?有压迫就有反抗?,伟大中国不屈的历史铸就了今日中国薄发的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