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是陀螺转起来》的读后感
《要是陀螺转起来》的读后感
读到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是在今年初春的夜晚,窗外的微风恰如读书时的感觉——清新的、柔软的、暖暖的。笑意还不由自主地挂在脸上,那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一点点漫上嘴角的,终于,在看到校长带着孩子们脱了鞋、手脚并用地转起四个陀螺时,忍不住乐出了声。
真的,我多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被那种格外单纯的快乐所感染的体会。如果我们已经淡忘,不妨蹲下来,从一个娃娃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感受一下阳光的暖、树叶的绿、溪水的凉、蜜糖的甜。或者,就像书中枫树小学的校长和孩子们一样,转一个陀螺、吹一支草笛,去向往已久的游乐场走走独木桥、钻进岩石的凹坑里假装成土地神……
也许,你会在陀螺转起来、草笛吹响了的那一刻,看到多年前小小的自己,那些强烈而简单的愿望,曾经那么执拗地萌芽、生长、那些如今看起来轻而易举的实现,在当时,却给了你巨大的满足感。也许,只是一只红色的蜻蜓;一颗特别香浓的奶糖;一个终于转起来了的陀螺幸福,原来真的很简单。如果,你愿意退到孩子的高度。
显然,书中枫树小学那位大鼻子、波浪头长得怪模怪样的校长深谙此理——当他暗自为自己的“拧劲儿”得意的时候、当他戴上青柿子项链登上早操台的时候,当他在办公室里勾着脚趾头转陀螺的时候……以及结尾处,当他为吹不响草笛郁闷的时候,你肯定会看到他严肃的面孔下,一颗时不时快乐得冒泡的顽童的心。有这么一位校长,枫树小学的浩杰们真的很幸福啊。
其实,童年本就该如此——不止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应该是自发地对未知的向往和探索、尝试。
其实,学校本就该如此——不止是倾泻般的灌输,更应该是对成长耐心的陪伴、接纳和呵护;惟其如此,幼小的心灵和身躯才会安心地羽翼渐丰,才会信心十足地走向更浩大的世界。成年后的浩杰们才会在每一个回首的瞬间,由衷地体味到被尊重、被善待的童年多么美好。
我想,他们肯定会想到那些转起来的陀螺。那时候,他们肯定会像读到这本书的你我一样,不由自主地笑起来。
第二篇:美工活动:陀螺转转转
美工活动:陀螺转转转
广化幼儿园邵冰青
活动目标:
1、通过图片,观察陀螺的外形特征,知道制作的基本步骤。
2、尝试利用身边的圆柱体画圆,目测陀螺的中心点,并利用橡皮泥帮助固定陀螺面。
3、通过玩陀螺,感受制作的成功感,体验动手的乐趣。
活动准备:
心理准备:玩过陀螺,对陀螺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准备:素描纸、蜡笔、勾线笔、牙签、橡皮泥,圆形塑料壳
活动过程:
一、观察陀螺特征,激发幼儿制作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陀螺吗?在哪儿见过?陀螺长什么样?你们玩过陀螺吗?你能告诉我是怎么玩的吗?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个陀螺,我们来看一看。(出示陀螺的图片)它长什么样?(像飞碟,底下尖尖的)它是什么颜色的?(很漂亮,五彩缤纷的)
二、共同讨论制作步骤
师:陀螺这么好玩,这么漂亮,今天我们自己也来做一个陀螺,好不好?想一想我们要用到什么材料,可以怎么样来做呢?
1、画圆形
师:陀螺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圆形)我们第一步就要来做一个圆形的陀螺面,画一个圆形剪下来。可是我们小朋友光用手画,能不能画出很圆的圆形呀?(不能)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助身边圆形的工具。
师:如果我给你一个橡皮泥壳子,你知道怎么来画圆形吗?(请一名幼儿上前尝试画圆) 小结:一只手按住塑料壳,不能让它移动,另一只手拿好勾线笔,紧贴塑料壳边缘,画一圈,把塑料壳拿开,一个圆就画好了。
2、装饰花纹
师:(播放陀螺图片)陀螺上有各种各样五彩的颜色和花纹,小朋友可以先用勾线笔设计好花纹,然后用蜡笔涂上五彩的颜色。
3、剪下陀螺面
师:剪时不能用剪刀头子剪,要用剪刀中间最锋利的地方剪,可以边剪边转动纸片。
4、目测中心点,将牙签插入
师:牙签要插在纸片的那个地方?(中心)请小朋友看一看哪里是中心呢?(指出几种不是中心的地方)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把牙签插到中心点。
5、用橡皮泥固定牙签与纸片
师:多玩几次牙签就会松调从小洞里掉出来,怎么办呢?老师想了个好办法。取一小团橡皮泥,稍微捏圆一点。一只手捏在牙签穿入的位置,另一只手将橡皮泥穿过牙签的尖,使橡皮泥粘在纸片和牙签上。始终保持牙签横平,纸片竖直。
三、幼儿按照讨论的步骤,动手制作
四、玩玩陀螺,享受成功
第三篇:《民主与陀螺》读后感
让民主飞
——《民主与陀螺》读后感
版本版次:俞可平著《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介绍:俞可平,男,1959年出生,浙江诸暨人,政治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哲学和政治学双科博士生导师,著名的政治学者。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并且同时兼任多家大学的教授或客座教授。除了母语外,他还会英语、德语、日语等四国语言。并多次受邀去国外著名大学如美国杜克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等学校进行讲授与交流。
研究领域: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治、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等。并出版有《政治与政治学》、《民主是个好东西》、《让民主造福中国》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与好评。在国内国际的相关领域研究中树立了自己的旗帜与地位。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收集了作者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针对近些年来国内外在政治学方面的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择选了其中的部分内容——诸如国家主权、公民社会、治理、善治、全球治理、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远程民主与协商民主、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政治评价——进行了重点阐述。本书围绕民主治理这一主题,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后,分政治与政治学、西方政治哲学、治理与善治、政府创新、全球化、公民社会、传统与现代化和中国政治等8个专题进行具体阐述:从政治学原理到现实政治发展,从中国政治改革到世界政府创新,从全球化到现代化,从政治国家到公民社会,既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又不乏现实的生动性。
主要观点:
治理与善治:
俞可平教授是国内善治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他较早地在国内引入和发展了西方学者提出的治理与善治理论。
作者认为,治理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求。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 ……此处隐藏2335个字……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展。增量民主就是在对现有的制度不做大幅度改动下,建立一些新的民主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阻力较小,且更具可操作性。例如,建立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实行党代表大会的任期制等,都反映出中央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同时他认为,增量民主具有以下特征:必须具备充分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在已有的政治和法律框架上,政治改革应该创造新的增量,扩大资源储备;政治改革应该是逐步的、稳定的;增量民主是在不危害公民现有的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根据增量民主的逻辑,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应该成为政治改革过程中的焦点;增量民主需要有秩序的民主;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的动态政治稳
定机制;民主建设还要依靠法制建设,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党??这种策略能够“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个人感想:
对于政治学而言,我觉得自己还处于入门阶段,因为它虽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但却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在浩如烟海的政治学著作中,我个人比较喜欢读俞可平教授的文章。作为中国建国以后的第一批政治学博士,他一直活跃在政治学的舞台上。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和理论知识的积淀,他对政治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特的见解,他能用一些非常朴实的语言,将政治学中的一些艰深、晦涩的问题清晰透彻地表现出来,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而且他做人比较干脆、直爽,平易近人,这也是我非常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民主与陀螺》这本书中,他也延续了他那朴实的表达风格。虽然本书是由他的早期学术论文组成,但经过作者精心的调整与修改,整本书显得紧凑而有条理。全书围绕民主治理这一主题,分8个小专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于民主这一词,我曾在不同的书籍里,看到过不同的解释,但那些解释要么艰涩难懂,要么简单片面,很少能让人满意的。但是当我看到俞可平老师给出的关于民主的定义时,感到非常的清新、愉悦:“民主是一个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样运转起来才有意义。民主的运转除了需要相应的程序和机制外,它也像陀螺一样还需要推动力和技巧。陀螺不抽不转,民主政治若没有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官员去推动,也不会自动运行。”这个比喻是多么的形象、贴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民主运行的基本条件:人民和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抛去这二者,民主只能是“伪民主”。此外,他还着重阐述了另一个关键词:治理。善治、政府创新、全球化以及公民社会,都是在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作者认为,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过程,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但是由于它无法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也存在失效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善治,它是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最佳状态。在这一问题的叙述中,作者花了很大一部分篇幅来探讨市民社会或者说是公民社会,特别是农村问题,因为农村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治理的顽疾,稍微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危及到国家政权的稳定。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伴随而来的农村组织的迅速成长扩大是社会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它们,政府需要做的是积极引导,让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非盲目打压,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就是最好的佐证。又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想要使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而要解决这一复杂的国际问题,就需要建立符合人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即全球治理规则,这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节国际关系、规范国际秩序,实现世界和谐。
总之,通过对这本书的拜读,使我对民主政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更重要是,作者对当前国际社会在政治学领域的前沿理论成果的解读,使我能够紧握时代的脉搏,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弯路,降低学习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更有效的知识,从而武装自己的头脑,拓宽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维,以便在今后处理相关问题时得心应手、游刃有馀。
第四篇:魔方转起来(艾劲)
魔方转起来
环市西路小学 五5班 艾劲
魔方,转转转。说到魔方大家都玩过。就在今天上午,我们班进行了一次魔方大比拼。全班同学每人都带了一个魔方,回学校准备参加比赛。
比赛开始了,老师让同桌同学交换魔方,要求将别人的魔方弄得杂乱无序。我心想:你想让我变不回吧,那我也不会让你好变。我把同桌的魔方弄得乱七八糟。这时我想:看你怎么变回。老师一声令下:“停!”,我们把各自的魔方物归原主。“10、9、8??开始!”随着紧张的倒数声,同学们马上开始转动自己的魔方。我看着自己那被弄乱的魔方,感觉无从下手。我小声说:“这也太难了!”,我看见同学们有的抓耳朵,有的摸头,还有的跟我一样我从下手。当我在偷笑时,有的同学都变完了。我的脸一下子红了,变呀变。急忙的我不知怎样才能变回原形。最后,我冷静下来了,慢慢地变。终于,我把魔方变回了原形。我们兴奋地跑到讲台前,把变好的魔方得意洋洋地举起来。老师微微一笑,说:“第一是谢俊东,第二是何景行,第三是冯锦渝,第四是蔡子锋,第五是艾劲!”。“哇塞!”我激动地想跳起来,刚刚紧张的心情平静了许多。
这就是一次紧张与激烈的魔方比赛,这场比赛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遇事要冷静,不能慌张。
第五篇:基层文化阵地如何“转”起来?
基层文化阵地如何“转”起来?
主持人四川在线赖星
嘉宾
省人大代表、甘孜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局长龚建忠省政协委员、新都一中特级教师唐顺发
统计显示,目前我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61个、文化馆20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268个,数量居全国前列。但还有部分县、乡镇、村一级的公共文化阵地因经费紧张、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无法正常运转。如何让基层文化阵地“转”起来?1月11日,省人大代表龚建忠、省政协委员唐顺发走进四川在线直播间,接受了记者访谈。
记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如何?
龚建忠:我国正普及建设一个涵盖省、市州、县、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应该说省和市州一级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很丰富的,但越往基层越缺失。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是只有文化馆、图书室这样的硬件设施,还包括了一整套管理与服务体系。
唐顺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缺乏两种人,一是管理人员,二是文化人才。这与当年乡镇机构改革有关,如今基层很少有文化专职岗位,大都是兼任。政府可送文化下乡,但归根到底,还需培养扎根当地的文化管理和生产人才,这样才能让基层文化设施“转”起来,文化活动多起来。
记者:有网友建议,引入社会资本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经费问题,是否可行? 龚建忠:公共文化服务说到底是政府责任。政府不仅是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也是运行主体。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在注重硬件建设、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唐顺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还需政府加大投入。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政府在主导公共文化建设的同时,可考虑引进社会资本。本报记者吴传明
文档为doc格式